7月7日将迎来“小暑”节气,标志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的季节。

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温风至 : 小暑一到,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蟋蟀居宇 : 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田野,躲到庭院墙角下避暑;鹰始鸷: 地面的温度过高,使得老鹰飞到凉快得高空中去。
动物的感知总是先于人,感知到世间的阴阳相交。在田在野在屋,有暑热,就退避,庭院里,天空上,哪儿凉快待哪儿去。
小暑,脾月之始,重在调养脾胃
长夏属土,人体的脾也属土,因此古人认为“脾主长夏”,正好是脾发挥作用的时候,故长夏被称为脾月。长夏是夏天和秋天的过渡期,大自然的植物在这段期间,都不再是长高长大了,而是将全部的能量用于酝酿果实,等到秋天,能量又回归种子里去了,是大自然在演绎自己的“运化”过程。

人的身体也是如此,在脾月的时候,我们需要格外调养好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在秋冬两季,更好的收敛身心,滋养身体。不过这段时间,阳气旺盛,浮于表,散于四肢,因为脾胃相对较凉,消化力弱,不想吃饭。身体本身就处于一种外热而内虚的状态。可人的直接体感,就是热!空调冷饮自然是离不开,这样等于打开门,让外邪长驱直入,伤害脾胃阳气,寒邪内伏。到秋天,收敛之气会进一步把邪气凝聚,遗留病根。另外,暑气是潮湿的。当地下的阳气全升浮到地面以上,并开始下敛降,慢慢囤积得足够多后,就会在天地间热而化为湿。湿气通于脾,最妨碍脾的运化。
所以,小暑是实实在在的打响了一场脾胃保卫战,是脾胃保健和养治的重要时期。
具体的调养,我们依然可以落实到日常饮食上,选择一些健脾祛湿的食材,日常炒菜煲汤用。我整理了四组食材,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① 牛肉、牛肚、猪肚、莲子、锅巴。这几样性质都相对平和温补一些,人人都可以吃。
② 玉米、大麦、白果、芡实、薏苡仁。其中,生薏苡仁是凉的,假如你是寒体的话,炒一下再食,炒了它的偏性就大大减弱了,还加强了健脾的效果。
③ 黄豆、赤小豆、黑豆、冬瓜、丝瓜。夏天的瓜类来得特别及时,有利水的功效。有人会觉得豆类瓜类寒凉,其实中医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互相配合,抑制偏性,我们利用冬瓜去利水,就可以配温的东西吃,比如加点姜,加点陈皮。④ 陈皮、扁豆、荷叶。陈皮尽量选择年份大的,健脾燥湿不在话下。而荷叶能生升,能祛湿,又香,又醒脾。
夏进温补,用暖和的方式养脾胃
小暑这段时日,我们还会选择吃热的、喝热的,来暖和我们的脾胃。有的地方会选择在三伏天吃伏羊,其道理就是温养一片阴寒的脾胃,把一些积攒的陈年老寒老湿带走~而小暑的黄鳝,绝对是夏令温养身体的选择。黄鳝生长在水岸泥窟之中,最滋补、最味美的莫属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
《本草备要》:“鳝鱼补五脏,除风湿。”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有非常好的补气养血、补肝脾、散湿气、补中益气的功效。老传统要在这一天吃它,冬病夏治。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风湿等阳虚的人,在小暑时节吃黄鳝进补可达到事半功倍的补益效果。今天就用黄鳝,搭配这个时令也很鲜美的莲藕,做一个莲藕黄鳝汤,可以很好的温补脾胃。【材料】莲藕半斤,黄鳝1斤。食盐适量,山茶油适量,生姜3片。(此量可供3~4人用)。
黄鳝处理干净切段,藕洗净切块,葱姜切末。起锅热油爆香葱姜,煸炒鳝鱼片刻。放2碗水、料酒、藕焖煮30分钟,放盐调味即可。
莲藕也作为“小暑三宝”之一,被《本草纲目》称作“灵根”。大多数人以为藕是清热寒性的,实际上,藕可寒,可温,这是吃藕最妙的地方。莲藕生吃,可以清热解暑,煮熟了吃就是温性的,能健脾益血,脾气足,阳气就足。

孟诜对藕就有很高的评价:“生食之,主霍乱后虚渴、烦闷、不能食;蒸食甚补五脏,实下焦。”
最懂养生的广东人就很喜欢拿莲藕煲汤,我们也可以在夏天,搭配多种食材来吃:排骨、花生、薏米、猪蹄、老鸭、牛腩……当它们在咕噜噜滚动的炖汤中偶遇时,佳“藕”天成。山茶油推荐——香花山茶油
香花山茶油原产于广西田阳区,距长寿之乡巴马20公里。甄选香花油茶的优质油茶籽,以先进的物理压榨工艺和7道精炼工序,打造出值得消费者信赖的优质山茶油,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放心。
注:本文部分素材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