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8月7日就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在这成熟收获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之“立秋”,进一步感受节气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从而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立秋后还有一个处暑节气,处暑节气后才出暑。民谚:“大暑小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所谓“热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处暑往往还处在“三伏”期间,所以初秋天气还很热。热与凉的分水岭并不是在夏秋之交。所以,想要立秋后就马上凉爽还是为时尚早。立秋后,暑气一时难消,秋后还有“秋老虎”的余威。
我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在古代,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辛勤换来的收获。民间有“立秋”这天“贴秋膘”、“咬秋”、“啃秋”等习俗。
啃秋瓜: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晒秋: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制定的一种历法,人们根据节气的变化来改变从事的劳动工作,使得一年年的春耕秋收能顺利进行。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学会观察节气物候,懂得顺时而为。立秋后要以润燥为主,应多吃润肺生津之效的食物。例如海带、山药、藕等。
1.探索活动前,家长可以准备一个莲蓬,让孩子观察莲蓬的外型特征,然后出示莲蓬生长过程图,并讲解莲花、莲蓬及莲藕之间的关系。
2.剥莲子是一种训练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培养幼儿的耐心和专注力的有效方法,进行剥莲子操作活动时,还可以让孩子们边操作边记录剥莲子的过程。
3.探索活动的最后,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将剥好的莲子制作润肺生津的“莲子百合羹”。让活动有始有终,让孩子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过,早晚温差逐渐加大,经过一个夏天的酷暑炎热和能量消耗,加上经常吹空调、吃瓜果冷饮,孩子很容易将夏季积下的“宿疾”暴露在即将到来的秋季。除了气温的变化,孩子本身的抵抗力也比大人弱,极易受到流行性传染疾病的侵袭,那么,在换季的时候,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少生病呢?
虽然已经是立秋,但“秋老虎”还是会让孩子大汗淋漓,这个时候,许多孩子喜欢端起一杯冰水就往肚里灌,由此引发的受凉、腹泻、感冒不在少数。对此,家长不能掉以轻心,不论是在家还是外出,都应为孩子常备凉白开,天气冷的话就备好温开水。
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鱼蛋肉奶能够为身体提供必需的营养,只有合理搭配饮食,不挑食偏食,营养均衡,才能为身体打下好底子。
孩子喜欢用手探索这个美妙的世界,这个过程中小手会沾染各种细菌病毒,必须注意及时清洗,否则容易引起疾病。家长要引导孩子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这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对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常言道“春困秋乏”,秋天里人们常常容易感到疲乏,这时候保证充足的睡眠对健康十分重要。在暑期居家的生活中,孩子的作息应与幼儿园时差不多,做到早睡早起,中午进行适当的午睡来缓解困乏,晚上睡前可留一点亲子共读的时间,帮助孩子缓缓进入梦乡。
生命在于运动,想要少生病,运动是绝对少不了的。运动不仅有益身体健康,对人的心情也会有积极的影响。暑假期间家长也要多陪伴小朋友们开展体育活动哟!
—THE END—
香花山茶油
香花山茶油原产于广西田阳区,距长寿之乡巴马20公里,采用低温物理压榨和7道精炼工序,保留山茶油的天然营养元素,易于消化吸收。并且山茶油具有烟点高、耐高温等稳定特性,是凉拌、煎、炸、炒等各式菜肴的上乘用油,品质之选。



微博:@香花山茶油
小红书:香花山茶油
抖音:香花山茶油
注:部分素材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广西百色市田阳区田州镇兴城村那居屯放牛坡
TIANYANG COUNTY,GUANG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