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大暑:万物归暑,极尽丰盈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kYzhcidFwinfGqvOsyuLBQ | 作者:香花 | 发布时间: 14天前 | 16 次浏览 | 分享到:


大暑荷阴斜合翠

图片
图片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节气,高温闷热,雷雨频繁,雨水充足,是草木庄稼生长旺盛的时节。

图片



图片

大暑三候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国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 这些物候现象不仅反映了大暑节气的气候特点,也展现了大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一候:腐草为萤

古人认为萤火虫是由腐草变化而成。在大暑时节,由于气温高、湿度大,草木腐烂,萤火虫便在此时大量出现。点点萤火在夜晚闪烁,给炎热的夏日增添了几分浪漫和神秘的色彩。

图片

二候:土润溽暑

此时土壤湿润,天气闷热,高温高湿的环境让人仿佛置身于蒸笼之中。大地好像被湿气所包裹,空气也变得异常潮湿,这种溽暑的气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却十分有利。

图片

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时节,时常会有大的雷雨出现,这既能够缓解暑热,又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在炎热的夏季,一场及时的大雨能带来短暂的清凉,也能让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暑习俗

图片
图片
图片

尽管大暑是一年中农业活动较为繁重的时节,“讲究”的中国人还是不忘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忙里偷闲,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在火热的夏季中寄寓对生活的美好希望。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1、饮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

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每个凉亭里都有专人全天煮茶,保证供应。

图片

2、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图片

3、烧伏香

伏香,大暑节气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因此百姓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还有一种说法接近于中医的灸,在伏天里用药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疗多种顽固的疾病。

图片

4、吃仙草

大小暑时节,天气酷热,福建、广东和台等地方有在大暑前后有吃仙草消暑解毒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暑养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暑是四季中阳气鼎盛之际,骄阳似火、湿热难耐,“桑拿天”在此时几乎成为常态,大暑是养生的关键点,宽心防暑,戒躁戒怒,防范暑湿邪气对健康的损害。

1、避暑热: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气,夏季汗出过多会带走体内津液,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气阴两虚。而低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夏季经常发生的疾病,都和气阴两虚有关系。

图片

2、祛暑湿:大暑时节,雨水增多,湿邪最易趁机而入。暑湿侵害人体会出现口中黏腻、头昏脑涨 、肢体困重等症状。睡前用热水泡脚,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速湿气排出,缓解下肢水肿,还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图片

3、注睡眠:大暑时候天气炎热,容易心烦气躁,而焦躁烦闷又易导致心火内生。所以在大暑期间要特别注意戒躁戒怒。中医认为心主夏季,午时11:00至13:00是人体气血循行心经的时间,适度午休有助于避暑养心,消除疲劳。


4、养脾胃:大暑前后湿气重,脾胃运化能力差,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如果经常穿梭于空调与闷热环境中,或者大量喝冷饮,更容易发生胃肠道疾病。粥食可益胃生津、健脾补虚,养人最宜,所谓"天生万物以养民。

图片



图片

大暑虽然炎热,

但美好也伴随左右,

愿清风凉一些,再凉一些;

愿日子慢一些,再慢一些。

在漫长的岁月里,

香花山茶油愿陪你看一路风景,

只迎清风,不言悲欢。

祝您夏日安好!


- The End -


香花山茶油


香花山茶油原产于广西田阳区,距长寿之乡巴马20公里,采用低温物理压榨和7道精炼工序,保留山茶油的天然营养元素,易于消化吸收。并且山茶油具有烟点高、耐高温等稳定特性,是凉拌、煎、炸、炒等各式菜肴的上乘用油,品质之选。

扫码关注香花山茶油公众号

微博:@香花山茶油

小红书:香花山茶油

抖音:香花山茶油

注:部分素材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