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自小暑之后便进入伏天,民间一直流传着“小暑过,一日热三分”的歌谣。意思是说,小暑过后,天气会一天比一天炎热,尤其是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时值盛夏,湿气盛行,养生知识不可缺少,谨记“三忌三宜”,方能安然度夏。夏日的白天时间长,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以晚睡早起为宜,即“天睡我睡,天醒我醒”。除此之外,午休也有助于养心气,时间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以弥补夜晚睡眠之不足,保持精神充沛,如果午休时间太长则对身体不利。
外出活动时不要忘记打伞和戴帽子,避免长时间的强烈日晒,同时,多喝凉白开,预防中暑。
“春养肝,夏养心”,盛夏之际,一定要养护好心脏。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适度出汗可以抵御外邪的侵袭。但如果过度出汗,则会耗损阳气,而导致心慌、气短等症状。因此,暑热天气要防止过汗,保持平心静气,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这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夏天很多人都喜欢吹空调、吃冷饮、冲冷水澡,以此来降低空气中的燥热,如此消暑只会适得其反。
小暑时节,阳气外浮,外热而内虚,最容易出现阳气亏虚诸症。
因为炎热的夏季会让人的汗孔、肌肤均处于开泄状态,轻则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重则中阳受损,寒邪内伏,遗留大病之根。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体能量消耗很大,应坚持“少动多静”的原则。
但要注意的是,“少动”不等于“不动”,如果一味“不动”,反而会使人心烦不安、疲倦乏力。此时暑湿交蒸,运动时间宜选择在早晨和晚上的阴凉时段。此外,运动要控制好强度,做到微微出汗即可,切忌大汗淋漓。高温下,很多人都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长期如此则会造成营养不足。因此,建议要规律饮食,一日三餐按时定量,既不能节食,也不可贪食,吃到七八分饱就可以。小暑宜进食温软、清淡的食物,注意营养搭配,不可挑食、偏食。可以多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冬瓜、苦瓜、丝瓜、绿豆、玉米、赤小豆、莲藕等。俗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形象地概括了这一节气高温湿热的特点。夏日天气炎热,容易觉得闷热难耐,需要注意室内通风。通风时,避开较为炎热的时间段和早晚高峰期,每次开窗半小时即可。
小暑后,再有几天就进入三伏天。伏天民谚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通常在小暑前夕,气温最高,日照最长,辐射最强。深受潮气滋扰的地区,人们大多选择这一天进行晒伏。民间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时节“食新”的习俗,农民会用新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丰登。
香花山茶油原产于广西田阳区,距长寿之乡巴马20公里,采用低温物理压榨和7道精炼工序,保留山茶油的天然营养元素,易于消化吸收。并且山茶油具有烟点高、耐高温等稳定特性,是凉拌、煎、炸、炒等各式菜肴的上乘用油,品质之选。
微博:@香花山茶油
小红书:香花山茶油
抖音:香花山茶油
注:部分素材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